2013年12月8日,本会邀请著名民俗研究着李永球到成邦江主讲"马来西亚华人传统节日民俗”专题,后永球先后发表多篇有关成邦江与砂拉越的文章,以下是其中一篇:
2014-01-13 09:01
2014-01-13 09:01
走了砂拉越的數座塚山,即美裡、成邦江(斯里阿曼)、詩巫和古晉郊區等,今天就來說說墳墓吧!
砂拉越華裔群體的結構,以福州人最多,次為客家人,第三是福建(閩南)人,潮州人排在第四。美裡的墳墓籍貫方面,早期的除了有大埔、新安及河婆客家人外,也有廣府的台山、番禺、新會、寶安等縣的移民,福建人則以詔安為多,也包括南安、安溪等縣,還有福州及興化。
在這裡發現了一個“例授鹽知事加五品銜”的前清官員之墓,那應該是在清末時期向清廷購買的官銜,墓主伍振偉,祖籍海南文昌名門村,逝於1941年。許多孤身南來的苦力客死異鄉後,只有一塊簡單的木碑立於墓前,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木塊開始腐朽。2010開始,美裡廣惠肇公會就為這些鄉親們重立石質墓碑。這樣做是對的,鄉會應該多關照弱勢鄉親,即使身後事也多加關心才是。
成邦江的墳墓,早期以潮州人為多,造型有濃郁的潮州味道。發現有一部份基督徒墳墓的造型跟從傳統,不僅有石獅坐鎮,墓碑文字也採用傳統式的。我注意到一些基督徒的墳墓,其後裔以傳統風俗祭拜,墓前有香燭、祭品甚至燒紙錢的殘留。吳誥賜帶我去看一些老墓,年代遠至前清同治與光緒年間,許多的墓碑採用當地盛產的“鹽木”,木質堅硬,但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多數已經腐爛。
在詩巫,只觀察較近代的墳墓,造型種類多。籍貫方面福建人墳墓以漳州府海澄縣居多,也有詔安、龍岩等地。福州則以閩清及古田居多。廣東則有大埔、梅縣、廣寧等地。
古晉的古墓年代可追溯到清鹹豐、同治及光緒等,可見華人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就到這裡定居生活。
砂拉越共產黨已經解散多年,戰死的砂共人物墳墓散佈在砂州各地,在一些塚山裡有他們的聯合總墓,鐫刻著他們的名字,也有單獨者之墓。
早期多以鹽木做墓碑
概括地說,早期砂拉越的墳墓多以“鹽木”做墓碑,不僅華人墓,我也在基督教及穆斯林的墳墓發現鹽木墓碑,這主要是就地取材方便外,另外的原因是當地少石匠,以及經濟情況不是很富裕。這種情況與吉蘭丹頗為類似。木質墓碑的壞處是容易腐朽,久了就變成無墓碑的荒塚了。早期的名貴墳墓極少,多是普普通通的建造。
墳墓造型方面,福州人盛行浮葬,專訪了林瑞禮,他說這是福州風俗,福州人認為浮葬才有風水,利於“轉動”找到好的風水。他說不僅福州人,近年來其他籍貫人士也紛紛跟風,浮葬墳墓已是處處可見。果然是的,我發現到處都有浮葬墓,這裡的浮葬墓與西馬福州浮葬墓有點不一樣,主要是墓背沒有立柱,而且左右兩旁多有梯級可上到墓後。其他的造型尚有數種,其中一種與南馬、新加坡類似,就是潮州福建混合式。至於西馬常見的福建式墳墓也不少。
墓碑中榜文字方面,發現一部份的已故父母被稱為“顯祖考、顯祖妣”,正確應該是“顯考、顯妣”,祖考祖妣是用來稱呼已故祖父祖母的。還有一種中榜文字是“顯祖考諱XXX公一位之墓”或“XXX一位之墓”,特別之處是“一位”,實在耐人尋味!
成邦江的墳墓幸虧有吳誥賜等人做田調,收集及抄錄墓碑文字等等,其餘地方的墳墓調查工作進行得少,冀望大家能夠關注當地墳墓的研究,以使到華人歷史的研究更加完善深入。
星洲日報/文化空間‧文/圖:李永球‧2014.01.13
點看全文: http://life.sinchew.com.my/node/9929?tid=64#ixzz3NSOXS1rT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點看全文: http://life.sinchew.com.my/node/9929?tid=64#ixzz3NSOXS1rT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美裡廣惠肇公會為許多鄉親重立石墓碑。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