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uesday, December 21, 2021

猫城读者 读后感《清风拂鲁江--拿督陈宗明传》

开卷听涛声,风云话历史

清风拂鲁江拿督陈宗明传读后感

一生为党国,远近宗仰,

两袖顯清风,古今明人。

                上述一段文字是传记编辑吴诰赐对传记主角宗明伯一生形象的不增不减的概括性的描述,典型而聚焦,是为读者阅读此书而欲深入了解宗明伯一生奋斗的精神价值观提供了很好的导读方向。

            这本传记是由资深报人李振源撰写,文字谱写工整,图文古今并茂,历史陈述堪称具全,十分具有吸引力,是一本欲窮五六十年代本州走向自治独立运动过程中究竟是谁为此而付出了最惨重的牺牲与付出最大的代价的可贵资料。

                此书说是传记,实则为一部翔实记载着本州五六十年代历史事蹟的好版本,只是如今一切都变成了历史的瞬间而共同彰显出了历史是人类冷酷与善良的对照。不少人写历史传记都带有一定的感情因素,所以即使一次历史都是瞬息,都会在动静中过去,惟今人写历史,读者看历史,多数会遵守一项原则,即价值选择的变易不能代替历史的书写,而写历史不等於历史本身。无论怎么写,怎样看,不少历史评论者认为当年涌现的左翼运动无疑定是扮演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积极角色。

                「遵守原则,不忘初心」是宗明伯一生中最主要的实践动作之一,这种「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的德性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确是生得适逢其时,他在传记中告诉我们,也告诉了他的时代,生在当时几乎人人都有造反的倾向,因为当时造反被认为是一股契合历史使命的正道。历史风骚渐渐趨于平静之后,他开始寻找探索心灵平静之道。修德行,断烦恼,使他机缘成熟而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

                信佛之后,他比别人更明白人生的最终旅途去向,不是闻名利养,不是荣华富贵,而是「春风化雨回归真实的自己」。他在夜与昼之间架起了一条双向轨道,昼间阳光普照,也可能走入黑暗的世界,但是黑暗的,也可能最后看到明媚的阳光。

                宗明伯传记中涉及到反殖争取民族自治独立运动的部分,是一段特殊年代的特殊遭遇,其中何止是一个人,由於这是一场席捲全砂及其他世界各地的全民觉醒的年代,因此被卷入这个政治风暴的人,可说是一个人的命运抉择与时代洪流的激烈碰撞中的典型缩影。如果要深入一层说,那就是宗明伯传记中所畅述的许多章节正是那个特殊年代及其后政治变化的历史博弈的最佳讲解。

                回顾当年的反殖运动,宗明伯所处的年代也是左翼政治运动激情正酣,方兴未艾的大动荡年代,由於他的才幹与坚定立场,结果他被推举到一个领导者的政治角色。

            不论是在外的宪制斗争中,抑或在内的牢狱斗争中,他始终都是站在第一线的领导者当中。自此命运注定了他在当年尖锐激烈痛苦冷酷的政治斗争中,遭遇到一连串的精神折磨与肉体煎熬。这是一个如火如茶的幾近疯狂的年代,没有死的恐惧,也没有丧失自由的顾虑,只有一种外人不易理解的「伟大理想」的感召魅力,让他们在黑暗中视死如归,周旋並敢於舍身直面碰撞的牺牲精神以争取他们心中的历史进步。

     宗明伯的传记是标誌着左翼政治运动及其最后舞者,在人生政治舞台上落幕之后的再生。随着年轻时接触到被广泛视为是进步思想与朋友之后,一切随着这一段因缘而对他往后几十年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如实地在传记中将其一生的政治起落经历详述一番。这是一种「以身为旗」的忘我地追求理想社会的精神,导致了他以行动启蒙大众,用语言批判殖民地社会的不公不义,通过他的身体力行而彰显出来的「只为公,不遂私」的從政精神,正是今天政治工作者可以细心研究的宝贵资料与绎验。

       读者也可以從传记中,感受到宗明伯为着他心目中的真理及政治信仰而做出的牺牲勇气,他的韧性的坚持信念的品德,以及他不忘初心的后期反思胆识,完全离不开他的人格与信仰体现出来的风骨。更客观地说,宗明伯的精神是代表了那一代人的政治斗争的无私注脚,也反映了他们的深刻的社会热情与舍身求真的「抉心自食,欲知本味」的理想主义追逐者的心态。这是一种以身试法而向未知的人类理想社会的梦想予以贯彻,并发起一试。

        另一方面,從传记中,读者也可以清澈地看到,宗明伯在其一生的精神肉体历练中,走过一段以其肉薄那空虚中的漫长黑夜,有冷峻的思考,有清醒的渴望,有执着的追求,更有熬心的痛苦,其时其心独坐亦含颦也。曠日持久,今天终于来到可以恬静自如的生中迟暮,是可弥补早年追求不到的身外青春之不足。交往数十载,宗明伯对朋友或同志從不曾以那类不容异己的句式或语气来锁定自己的观点与立场。所以他身边始终擁有无数的朋友同志的爱戴与擁護。他是不孤单的,这与他的人际关系的强烈亲和力与性格涵养息戚相关的。

       從另一个角度观察之,诚如其他当年无数的血气方刚的青年男女一样,宗明伯本身也在其一生中走过一段漫长的方向未明的曲折航程,航程中的不可逆转的理论思想认知导致了他的一段充满着理想主义者在迷宫中探索的苦难日子。

       有一种「战斗的一神论」中如此说,信仰包含一种偶然因素並要求一种冒险,而信仰冒险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既无条件成份的擁護与执行,只有当它以一种具体表征出现时才能成为一桩终极眷注有关的事。

     这里指明,某些旨在指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理论,其可能性与可塑性是窮尽一生也难以证明其必然性,反之不少最终却违背了它们本来的良好愿望,並将人生引向另一个适得其反的终极效应,正如生命不可回逆的绝对性是死亡,因为生命的发展不可能是一个圆。從人类历史的发展流程中而观之,这不只是社会政治运动领导者的无奈,也是每一个参与者的无奈。结果是那个动荡年代人人的一生实际上是理想政治漂泊者的一生,並包含了每个人的深深的辛酸涙痕的经历。

       有一句话说,时代比人更早遇到痛苦,也更早经历失败,所以如果没有时代内部的凝聚力作为支架,那么比喻性的人生观要在时代中加以实践,几乎一开始即已注定其可行性愈来愈窄至到它的双面刃的性质在最后演变成一种自我完结的悲剧。

       在從事政治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教育团体活动中,宗明伯的一个隐顯的一贯作风是既然大家都同在一屋檐下就要好好地「珍惜大同,不要伐异」,慎于言行,「排他」不是他的内行,更不是他的性格与作风。深邃的思考本性来自他的长期积累的荣与辱,舒解与压抑,辉煌与痛苦,这一切让他深刻地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次的成功或一次的失败,都不是「历史的终结」。他谦卑的坚毅目光深藏着自信与机智,舒卷自如,從容淡定,擁容大度。在他看来,「反思」的精神是不怕说出本身的不足与缺点,也意味着是一种清醒,一种自信。

       佛曰,看清楚是慧,心不浮动叫定。宗明伯是以生活工作以及做人态度来表达对佛法信仰的实践。年届古稀之际,他依然循循善导后辈与提醒自己,无论何时何地,做人处事,都要问心无愧,牢记初心,真诚待人,只要始终忠实於自己就行了。

       宗明伯通过其传记告诉我们,他的时代是一个被殖民的民族大觉醒的时代,人人都带着一样的心,无论如何都必须把本州從殖民地统治下的卑贱地位解救出来,还给本州各族人民一个天赋的尊严与权利。当年的争取民族自治独立运动的一呼百应的政治奇观,正是这个人心所向的最动人的现实主义章节与最令人欢呼的一幕。從这里开始,本州各族人民知道了殖民地政府的统治最后必然终结,而事实上它在短短的几年之后即已终结。接下来的局势则是历史的另一章了。宗明伯虽然是生逢其时,有幸参与了这一段本州最为壮观又最为冷酷无情的政治斗争运动,但是他也以自身的青春,家庭,自由,甚至几乎是生命为代价对此运动做出了重大的奉献与牺牲。

       后辈今天看宗明伯的那个错综复杂时代以及愤怒青年在追求理想主义下的美好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捎带出来的整个无虚呼喊,深感人性何其执着,又何其难摆脱历史的纠缠。他们從不同的个体身份互相從对方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容貌,认出了自己梦中追求的目标,更找到了支撑四面八方人潮心脏跳动的同一个灵感。这种心有灵犀无处不通的一串串脉搏跳动,如今一代人对此是不易理解的。

       此外,宗明伯传记中令人印象深刻以及吸引人的地方,是他对早期参加政治运动以及后期的各种社会教育宗教活动之不懈努力,延续长达几十年之久。这主要在于他对「人民服务」与「为国效劳」的真谛有着深刻的体认,而「以民为本」是这真谛的主题。從满怀激昂热血到洞穿历史的黑暗,再從黑暗走出到晚年渐趋佛缘而回归传统的信佛见佛的蕴涵人生常乐的信仰,堪谓是一条潜移默化的漫漫长路也。

       從传记中,读者可以发现到在宗明伯的心中,佛缘已经构成了他從心理到行动的相互转换动力与自我解放思想的最强的依据伩念。在他眼里,佛教不是纯粹的宗教,历经多年的信佛修佛的过程中,让他透视了佛法包含並整合了他心灵历程中的每一瞬间的生命火花,尤其是在面对无形困境的巨大压力下,意志力薄落,勇气不足以及缺乏信心时,佛祖的教诲与开启,终将低落情绪与多诸烦恼者熔铸了一个人自身的内在信念与敢於面对现实的自强不息的生命力。这一点在传记中有颇多篇章文字都有提及。所以,佛法对宗明伯的后期人生经历来说,其正面价值的确定性就是「迷惑中的一盏明灯」,或者说是「黑暗中的自想自解的人生哲学」。尤其是后期的他,正是这个佛缘的开启智慧与人生方向上,让他逐步地找到了「感悟看破,放下及度人度己發菩提心的道理」。这悟佛过程並不简单,亦非立竿见影,而是经年累月地坚持修佛念佛,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长期参与为民服务的过程中,渐渐地让他從烦杂的人生大海中走出一条令他积极快乐又无私奉献予众生的道路。请看他是怎样描述自身的这一段心历过程。他说:「由於有缘,我接触到佛教,並得益于佛理的教导,使我感悟看破,放下及度己度人發菩提心的道理」。这段简短又明确的说白,正反映出一个曾经参加激烈政治斗争的先行者,经历长期的光阴洗礼之后,才從「唯意志论」的意识形态中自我解放出来,这应是他对本身悟道过程的精确有力的概括,它不落实于他的后期的个性心理的反思,也同时彰显了他对启蒙时期的人类历史理解的重新认识。

       此时,这样一个融合自身评价与人格价值观的塑形过程的表白,反映了他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乐观主义者,并对现代性的思潮有着深刻的反思与付诸於行动。

       由此观之,宗明伯從早期的启蒙主义思想为起点,其思想的逐步变化吻合了当代本州历史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如果我们用当年砂州的政治局势演变历史走向来解释他的思想发展与变化,是有着其时代性与合理性,同时也可阐释当年无数同路人突破思维意识的盲点与重返历史现实的自我批判的精神。

       读传记,其实读者可通过历史背景渊原而发现到,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当年的形势与年代创造了当年的宗明伯的形象以及其内在的思想精神结构。若從其家庭背景及其接受的教育为切入点,结合当时英殖民地统治与国际形势大格局的风起云涌,他会义无反顾地,满腔热血地参加与领导一支具有强大民意基础,包罗各族人民的反殖争取民族自治独立的队伍,并不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而是形势的必然。

       如果有人想要探讨,研究与理解当年砂州的政治动荡不安的历史真貌,可以将传记的中心人物放回在特定的历史年代,运用精深见长而又不存在偏颇的视野,观念与方法,带着自己的开放思想走向传记中的主角,这样当可避免以特定的意识形态去衡量当年砂州政治历史变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及对其作出比较符合史实的评价模式。作为理解与反映当年传记中心人物的个性特点与意识问题,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这些问题不止来自个人,更多更重要的以及更决定性的是来自当年马来亚,尤其是砂州的历史变化与现状的突破与选择。之前的「为民服务」是受到单元意识形态的影响而逐渐走向「唯意志论」的道路上去,为自己也为人类设定一个认为必然可行的宏伟目标,推行过后又发现到无法正确判定和解决自身所面临的意义和准则问题。这也很好地论证了「唯意志论」本身就是一个盲点的东西。结果都走向了自身悖反,並造成了自身所倡导的整个人类历史价值取向的梦想陷入绝境。

       宗明伯所说的「自我检讨,自我反思」是有一定的规范性的内容与时限,它更像是儒家式的人格醒悟的道德自觉,将「以民为本」的群体性的生存与福利作为一种意识自觉的指标,在宗明伯看来,它的途径与方式是多样化的,不强调只有一种特殊的唯一手段才是为民为国服务的,因此大家可以理解他的「反思」与「检讨」的行事作风与思想方法並不是取消「初心」与「信仰」,而是相反的导向了服务信仰重塑的新气象,让个体生命自觉的意义更深刻地切中当代砂州政治现实的核心本体。这与道家所倡导的「无为而无不为」似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与孔夫子的「從心所欲不愈短」之说应是不谋而合吧。

       宗明伯的做人态度,其实很平凡,但又很高尚,即人生在世的所作所为及其价值观,不是「走向自我扩展,自我张扬的丰富性」,而是走向「自我低调的包满性与自足性」。这就是今天已经年屈耄者而即将至耉者的宗明伯的真实人生写照,也是他经历了数十年人生磨砺之后悟出的做人道理。佛说,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叫修定,而通过信解行证之后得以理解佛法中的「无缘大慈,无量大悲」的真谛。

       虽然他对佛法的追求与修行起步晚了一些,但是慿着他对佛法的信解行之坚持,如今他更循着正法久住,助众生觉悟,更是他对佛法体会的进一步昇华,这正符合了佛法追求的智慧目标。

       佛法智慧在宗明伯的一生态度中始终是彰显不衰,顺境不贫,逆境不瞋,即时豁然,还得本心。所以他在「感言」中以摄散归静的真定心说出这样一段感人的话「我感恩佛祖赐予我要有不断作反思的勇气,自强的胆识以及自我认同的智慧」。这一句涵育着高尚品德的戒语,是来自他对古训「骄必败,谦受益」的深刻瞭解。他本着一贯自信的勇气说,他自己不是完人,有缺点,有犯错。他敢自觉地反思与检讨,以致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痛苦的激烈思想斗争,终于解放了思想,在拥抱着不忘初心的信念下,重新出发另辟一生为民服务,为国效劳的蓝天白云,多么潇洒,多么令人羡慕致敬。

       宗明伯的过去,他的今天,他走过的历史,他付出的惨痛牺牲,他的不求回报,他的平凡,但又不平凡的为国民服务的不忘初心的人生观,以及緃然身上壁立千仞,臨之目眩都能保持着镇定的乐观主义精神,他放手敢於反思检讨的勇气,都是当前政治社会工作者值得学习与可值参照的榜样。这是成邦江镇人人值得骄傲的地方,诚如吴诰赐在该传记的编后语中,深具意义的一段话:「宗明伯的精彩人生,不僅是个人的,而是代表一个时代,更是一个地方的历史」。他又说,写传记,出版传记,是「要有效的把宗明伯放在时代应有的位置」。此评语也,可谓有枝有叶,真切祥尽矣。

        常言说,莫道山高月自小,海阔不过地一角。这句话十分形象地阐述了个人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辩证关系。宗明伯的一生事蹟是老友们无法抹去的记忆。对老友们来说,宗明伯的人生及精神价值是不证自明。他的自我反思检讨的能耐也是反思检讨同一代人和自己的往事。虽然人们几乎從来没有为失败者鼓掌的习惯,但却有一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哲学。宗明伯的深逐与最引人激赏的地方,并不仅是他那谨言慎行与思维细密的个性,更是在于他对胜者与败者身份深入内心的体认。传记中主要是表现了宗明伯在经历多重性的驿动后所保留下来的,並深化后的一种成熟的平静,这是一种人生在岁暮时最高尚而美丽的境界。

       人,只有一生。宗明伯的一生体验与感悟就是涉及到天地人的终极关系,所以他在如此背景下能够更好的发现到自己的适当位置与价值。在佛缘的指引下,他终于走出自己,活出自己,找到真实的自我。所以他在传记「感言」中說「自己的晚年的坐卧行住,佛缘相随,湛然常伴」。而他此生的最大与最后的愿望就是「我此生能在从容,自在及清净中潇洒度过」。此际此言,何其本定,又何其乐观潇洒看人生。所谓「观无常,足以得道」也。

       读传记,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分享,是一种精神洗练的历史重温,是一种從有限才发现到无限的安详快乐的思索,更是体现了历史的造化,人性的本真,赐予耄年者身心深处悟后,十分依恋与越发珍惜的那种宁静清醇的美感与原始的品味。

宗明伯的回忆,虽然有冷峻的考验,有执着的追求,有倦怠的低沉,也有清醒的反思,这些多重性的人格考验都是生长在那个充满着理想主义思潮与民粹主义的年代的老友们的共性的活用,通感的调动以及意象的组合。

凡是对本州由殖民地统治时期过渡到马来西亚组成的这一段政局动荡不安的历史,有兴趣者或有意探索其真相者,不妨手挚一传,细阅一番后,相信可以找到某些当年即有历史的影子与存在,连带或有点令人感到似曾相识的意境。当中不少是不致於过份陌生,也许更多是不全然熟透的。「传」者也,是当年轰轰烈烈历史记录的一个见证。

       「传记」的撰写者李振源是前资深报人,並曾出版多本有关类似性质的著作,是一位充分认识到写这本传记所承担的重大责任与意义,并在宗明伯的屡屡吩咐要求下,撰写这一本书,必须要求真务实,尊重历史,尊重他人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摒弃偏颇,严谨治学,更要以有胸怀,有智慧,有视野的角度,尽量在内容文字上杜绝容疏,不抨击别人,不誇功自己,一切以踏踏实实的治史态度去疏理宗明伯在这个大动荡时代与国家建设时期所应处的恰当位置与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付出的长期牺牲。

       传记出版后,读者看到了振源君在写作过程中始终遵循据事言理的治学方法,避免以意识形态的解释学方法去分析辨别以及解释有关传记中的资料,並将材料进行点滴归拢,爬梳鉴别,使之让读者阅后对当年的史实轮廓能够逐渐清晰起来。

       认识宗明伯奋斗一生的始终,就是认识那个充满着激烈政治斗争时代的历史,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在他身上标志着那一代人的埋头苦干,拼命奋斗,忘记自己,为民请命,舍身求公的为自己的不二理想的目标直奔前程。

       烽火斗争的气息渐趋平静之后,一切开始由动乱归扵欢天喜地的绚烂的太平日子。此时宗明伯的不忘初心继续为民服务,尤其是为华社服务的抉择,不只是其前期为民斗争精神的另一个延续,也是在新的历史发展趋势下调整其思想方法与重新认识现实社会的新情况,有其合理性,更成为理解与阐释当年无数同伴思想上选择同一条路的深沉的前因后果。传记提示了让读者们重返他所处的五六十年代的反殖反帝的历史现场。他在不同时期与不同形势条件下对现代化的问题有着深刻的反思,是一种以历史的发展变化来检讨自己的思想,並给予解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從而让大家发现到他内在的思想精神的变化是反映了当年社会形势转变的痕迹。

       從另一个角度来说,宗明伯的反思魄力是從他的沉着应对现实变化的性格与原则发展而来,不忘初心是他的巨大的向心力,却丝毫没有动摇他的人生信仰。这应是他的思想核心价值观建立的基础。读者们可以從自己的学养背景和观点,通过传记去探索了解当年本州各族人民反殖反帝的民族觉醒运动的真实情况,并为大家在这一块历史领域的研究开发创造十分有价值与可信赖的空间。

       传记中也记载了不少当年相关人士身体直接触及的冷酷耻辱,也许记住曾经身受心受的不愉快历史,才是对历史或身体本身的最起码的尊重。牢记这一段历史,也使人深刻领悟到这样一句话:煮别人的肉,连自己也烧在这里面。

       涵容待人,恬淡养心,这不僅是传记者的个人政治人生写照,更蕴载着一个不堪回首,又不能不回首的燃烧年代所历练出来的成熟人生理想,他以自身磨琢摸索的心路历程向读者们释出了肺腑之言。他在那里不只发现了自己,也让自己曾经长时期烧在里面,以昭示时代之变,以警为政之众,而把不可说的交给沉默,並由读者本身去慢慢领会当中的意义涟漪。

       宗明伯,长者也,岁暮不天寒。他做人不离格守正道,处事不乖认真踏实,言谈不失沉稳持重,是放低自己,随遇而安。一生的坚持奋斗,沧沧桑桑,该来的来过,该走的都走了。如果想留住它,那是因为人生抵抗不过回忆往事。传记之出版,说明当中主人具备了自我认知与自我反思的大无畏精神。这是现代人应该学习的最有价值的思想取向,所谓「抉心自食,欲知本味」也。

       读完「传记」,心中有一种由此而生的感觉,这是宗明伯对自己的一生经历的起点回忆之后的领悟。所谓「曾经秋粛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正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他的跨越不同年代历史的间隔而最后融为一体的思想演变的完整性。显然地,他的思想由启蒙时期至后年代的成熟期,其变化是经过数十年的反复痛苦思索去完成的,这种思想成熟性谓之人生本定也。这就是说明为什么他的反思显得深沉,懇切,在转化过程中依然保持着统一的思想个性与内涵。

       反思是一种自觉,也是对自己思维观点的「变中不变」的回首,并以坚韧行动去维护他的不变的信念。这应被视为比早期思想更具有本源性的内涵,形而上学的观念形态的思想在后时代是难以扎根与发挥作用的。读者们可以发现到传记主角的反思是他带着生命体验后的自觉追叙,更是长期后接受更加带有浓厚本源性的认识检验。那就是最后大家看到的今天的宗明伯。

       无疑的,他的反思与检讨意味着是他向自身伦理生存提出的要求,其表现形式为「道德内省与外在趋同」,在行为与思想上都内含着「自我约束,自我消解」的自为意向,而在生命操作上,其意义在于「内在修炼」,所以他终于选择了与佛法结缘,以信佛学佛为导向改变了其人生的生存活动状态与价值观取向。这显然就是他经过风风雨雨的一生历练后所悟出的智慧,因而從根本思想上解决了他的人生价值导向的问题,效果是他的晚年日子过得「湛然常寂」的回归真实以及饱满的自我快乐清净的夕阳美的日子。

       最后看看宗明伯怎么说,他以突出的精简语言文字道明了「自己並不是完人」,所以他以自觉与决心地进行自我反思与检讨。这一席话表面看是平平凡凡的谦虚之言,但是对宗明伯来说,它却是经过无数折腾与挫折的漫长岁月才洗练出来的「智慧了之则顯」的宝贵资产,是佛理之应验也。由此既能显示他的内心潜在的美丽以及其做人所欲传达的真正价值观。自觉的目的是要得到一种认清自己与自我肯定的立人的思想,明显的,宗明伯是以这种富有礼义廉耻的华夏文化的底蕴的道德价值观作为他一路来的做人标准。他与佛结缘常伴,而佛教是教导众生怎样做人,所以宗明伯今天已经走在一条從容自在与清净的人生道路上,潇洒地春风化雨回归真实的自己。沧桑过后,只愿安详,知足常乐,内心湛然,多欢喜多快乐啊。

       如今盈盈一丝往事飘落鲁江水,莫道残影岁已暮,宗明伯的一生滋润众生而不与众生相争,因此他的真心本心最接近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全文完)15-11-2021

写于猫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